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领域,废塑料回收利用任务艰巨,也广受社会关注。今年2月28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上,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大会还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提交的5份提案中,有3份聚焦废塑料污染治理,涉及农膜残留污染防治、废塑料化学循环、城市塑料回收体系建设等。他已连续多年关注这一领域。
李景虹介绍,我国废弃塑料数量庞大。由于塑料化学结构稳定,难以自然降解,不当使用和处置及累积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塑料污染防治问题刻不容缓,已成为2022年全球环境政策的优先事项。
有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共产生废塑料约6000万吨,废塑料总体回收率只有26.7%。另一项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国每年产生在生活垃圾里的废塑料约5000万吨,如全部焚烧将产生约1.6亿吨二氧化碳,填埋也会对环境能够造成污染。
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农用薄膜管理办法》规定,农用薄膜使用者应当在有效期到期前捡拾田间的非全生物降解农用薄膜废弃物,交至回收网点或回收工作者,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农用薄膜生产者、销售者、回收网点、废旧农用薄膜回收再利用企业或其他组织等应当开展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健全农用薄膜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废旧农用薄膜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土壤污染防治法》对未按规定使用、回收农用薄膜的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明确了罚款规定。
不过,李景虹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废塑料循环产业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难度较大,造成项目从落地、建设、运营不确定性大、产品质量、生产的全部过程、安全环保均难以保障。
今年两会期间,安徽憬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向反映,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格外的重视垃圾处理问题,也一再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但许多地方依旧选择填埋、焚烧这种简单的解决方法,对废旧塑料特别是农用薄膜等回收利用兴趣不高。全国范围内也鲜见废弃农用薄膜收集、利用的成熟案例。
张刚从事“废塑料、废机油催化裂解制取轻质燃料油”项目研发多年。他说:“解决废塑料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实际上并不难。废塑料处理不好,就是环境的最大杀手。但处理好了,就是天量级的宝贵资源。”
数据显示,每回收利用1公斤废塑料,相当于减少使用2~3公斤的原油,可减少固体废弃物填埋0.53公斤。张刚说,如果按转化率测算,5000万吨废塑料相当于7000万吨石油,相当于每年石油进口量的15%或自开采量的37%。
张刚表示:“从我们所掌握的技术来看,只要在生产和回收处理环节有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持、配套,从技术上,控制、消除塑料污染绝对没问题。”
李景虹认为,全力发展废塑料化学循环新业态,是处理无法再重新利用的废旧塑料垃圾的有效途径之一。
他建议,将化学循环作为环保型新兴起的产业及国家塑料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塑料污染防治体系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包括化学循环在内的多种回收方式,实现与塑料废物回收端及市政垃圾处理体系的有效对接。
同时,鼓励并规范化学循环产品的终端应用,增强品牌商和消费的人的使用信心。打通原料端瓶颈,优化废塑料分类回收体系。在城镇和乡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选环节增加专用的塑料分选箱,规划试点高效的“废塑料收集-分类分级-规模化利用”的回收体系。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马永生也建议,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强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科技支撑,加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完善引导监管政策和标准体系。
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浙江省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郭巍介绍,在整条产业链推动的背景下,我国已全方面开展塑料循环技术的研究,并推动试点示范。
郭巍介绍,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已与中国石化化工事业部、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等23家研究院所、行业协会、品牌和回收企业一同发起了塑料循环产业联合绿色行动联盟倡议,以创新材料开发、应用、回收和循环利用,打造塑料循环经济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