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开云竞猜app下载/案例
原标题:研究之后发现,微米级塑料颗粒可通过食物链进入我们的身体——十四类新污染物将重点管控
有“单”可循,意味着管控又进一步。3月1日起,《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由生态环境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
清单上列出的14类新污染物,除了抗生素,其他品类对非专业技术人员来说都很生僻。然而,这些新污染物有几率存在于药品、化妆品、服装、塑料瓶等日用品之中,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国家已经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对一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开展专项治理。
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新课题,新污染物治理进入公众视野的时间还不长。新污染物“新”在哪里?其治理难在哪里?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怎样发力?记者做了采访。
“新污染物是指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比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环境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不足。”去年3月的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固态废料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对新污染物作了清晰的界定。
“新污染物并不一定是新合成的物质,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充分关注或者没有管控它们。”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副书记胡冠九举了个例子,“有时候老百姓发现空气里有异味,但依据现有环境标准,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却显示达标,有几率存在某些异味物质不在现有环境标准管控范围内。”
重点管控清单中的14类新污染物,包括国际公约中明确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列入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或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以及包含壬基酚在内的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
清单中这些新污染物,在我省都存在吗?“我们已部署调查,摸清情况。对于新污染物,我们要充分重视其危害性,但也不必过分恐慌,我省已有不少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探索。”省生态环境厅固态废料与化学品处四级调研员王新玉介绍。比如,针对清单中提到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2020年起实施的我省区域标准《化学工业让水受到污染的东西排放限值》,已经对化学工业公司、化工集中区废水处理厂的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的让水受到污染的东西排放限值、监测及监督管理提出要求。对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我省已按国家要求淘汰和削减,还将持续进行跟踪评估,科学评价风险以采取合适的治理管控措施。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介绍,亚微米级、微米级的塑料颗粒可穿透小麦、生菜等作物根系,进入植物体内。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微塑料及其含有的增塑剂、阻燃剂等化学添加剂,也可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
前些年,不合格塑料奶瓶、劣质跑道等,引发人们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担忧。管控清单中的壬基酚,就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用于生产增塑剂、阻燃剂、抗氧化剂、农药等精细化工产品。
新污染物种类非常之多,目前全球关注的新污染物超过20大类,每一类又包含数十上百种化学物质。上个月,上海公布《上海市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在国家清单基础上,增加了微塑料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王新玉介绍,我省长期以来持续开展重点管控化学物质的调查研究,省环科院等科研单位已经筛选了20种我省需要优先关注的重点管控化学物质。在此基础上,我省将尽快确定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补充清单,明确“一品一策”管控措施。
受访专家觉得,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从常规污染物治理逐步迈向常规污染物与新污染物治理并重的阶段,新污染物治理是新题也是难题。依照国家顶层设计,新污染物治理分“筛、评、控”三步走:筛选出生产使用量大、环境危害性强、检出频次高的污染物,纳入风险评估范围;从生产、使用、消费和废弃处置的全环节,进行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对经“筛、评”确定的重点管控对象,采取全过程管控。
这意味着,人们首先要完善新污染物调查监测体系,助力解决新污染物“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情况。监测,便是一个难点。省环境监视测定中心分析部部长王荟介绍,目前仅部分新污染物有国家或区域标准,大部分新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均为实验室自行建立,方法、性能差异大,普适性不强。
没有标准,便没有办法进行是否超标、是否有风险的判断。“例如,微塑料本身只是一个颗粒,但其表面积较大,可能会附着一些其他污染物。”胡冠九举例,“一些工地会覆盖塑料防尘网用于防尘,塑料碎了以后成为微塑料进入土壤。我们做过土壤的微塑料调查,但土壤微塑料目前是没有控制标准的,我们只可以将所调查工地的土壤微塑料含量与文献记载的数据来进行比较,看是高了还是低了,但不能简单地判断有没有危害。”
对于新污染物的监测,分靶向和非靶向分析两种方法。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韦斯和记者说,靶向分析监测需要标准品,一般一次性只能测上百种物质,花费大、耗时长,然而目前全球登记的化学品超过2亿种,靶向分析不可能实现全覆盖。
从具体物质看,哪些新污染物是治理难点?“抗生素、短链氯化石蜡、全氟类物质等。”王新玉表示。这些物质普遍具有持久性,一旦进入水、土、气等环境介质,会长期危害环境,它们防治难度较大的根本原因,一是种类非常之多、用途各异,在部分关键行业的生产的基本工艺中暂时无法被替代,禁止使用的难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标准检测的新方法,进而导致环境风险不明,难以用好监督、执法手段;三是现有的废水、废气治理设施,对这些污染物的处理效果较差。
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做全面部署。
去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江苏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正式拉开我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大幕。方案中的18项主要任务,有两项要求今年底完成,一是出台化工园区新污染物治理管控规范,二是首轮化学物质基础信息调查和首批环境风险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记者获悉,这两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大多数来自。针对化工企业集聚的化工园区,我省开展了系列新污染物治理管控工作,包括建设全要素的特征污染物名录库系统,制定地方排放标准,强化特征污染物治理,减少相关新污染物的排放。近期,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人员到省内多家典型化工园区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工艺水平、治理措施、管控能力,对环境样品、废水、废渣采样分析。省环科院牵头开展调查监测、风险评估、源头管控、过程控制及末端治理等一系列化工园区新污染物试点示范,形成化工园区新污染物治理管控规范的初步文稿。在论证、修改后,相关规范有望按时出台。
我省首轮化学物质基础信息调查和首批环境风险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也已启动。“内容很详细,包含生产、加工使用、环境排放数量及途径、危害特性等。”省环科院土壤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刘伟介绍。
在省生态环境厅统一部署下,省环境监视测定中心联合多个驻市中心前期已完成长江江苏段新污染物监测调查、全省大型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新污染物监测调查两项任务。针对老百姓关注的抗生素类污染问题,我省生态环境部门不仅在长江流域重点水体、制药企业、医院、养殖企业等典型污染源开展监测调查,还着手梳理国内外抗生素相关管理政策法规,开展抗生素污染管控及监管措施研究。废药品、废农药以及抗生素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废母液、废反应基和废培养基等废物,如何严格落实收集、利用、处置要求?近期,省生态环境厅正在省内部分医药、农药企业调查,为后续加强这方面的管控治理做准备。
按照《江苏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部署,我省将加大科学技术研发投入,建立我省新污染物治理人才库、专家库,推动设立相关科技专项,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估、管控关键技术探讨研究等设备研发;在化工园区等重点风险区域,率先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试点示范,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选择典型地区,系统开展工业源、农业源、社会源新污染物治理管控;对于区域、流域新污染物综合防控,强化部门间协同治理。
新污染物治理虽然专业,但普通群众也可以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例如,农户、养殖户在种植、养殖中规范使用农药、抗生素等,积极回收地膜和废弃的农药包装袋。在生活上,任何一个人都能“有作为”,例如选购商品时关注是否含有双酚A、全氟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酯类等物质;关注过期药物、电子科技类产品等有毒有害产品分类回收;严格按医生处方购药,控制抗生素使用;拎起布袋子、挎上菜篮子,减少塑料袋使用;外出吃饭住宿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尽量重复使用快递包装袋等。点滴细节皆为举手之劳,由此带来对环境的呵护可谓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