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日27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彬彬)“这都是黑塑料袋做的,来,大家都看看啊,这就是紫菜……”近日,一则网友拉扯泡水紫菜的小视频流传甚广。
这则视频存在诸多漏洞,各路专家、很多部门也都出来辟谣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企业负责人亲自做实验,以证明所谓的塑料紫菜是子虚乌有的,视频发布网友买到的只是比较老的紫菜,他们也解释,用塑料制造紫菜的成本太贵,就没有人会这么做。
然而,这则谣言却仍旧继续发酵,近日有泉州紫菜产品生产企业甚至接到投诉甚至是威胁,被要求进行产品下架,普通养殖户、批发商更是受到波及,目前,有两名谣言发布者被锁定。
这两天,就有厦门普通商户向热线表明了自己很受伤,前些日子他卖出去的一些紫菜,竟然惨遭客户退货,希望导报能够刊登辟谣报道。
近日,在思明区浦南批发商业市场卖紫菜的老陈十分苦恼,他致电说,已经有好几位顾客在购买了他家的紫菜后又退了货,老陈平时并不上网,还不知道网上的那些事儿。
几番追问之下,有顾客终于坦白说自己的担忧,说是他们看到了网络上最近疯传“紫菜是塑料制成的”的视频,对紫菜的安全产生了质疑。
老陈听到这种观点,简直是无奈又心塞,“我们家在浦南卖紫菜已经十余年了,都是老实地道的老商贩,紫菜的销售慢慢的变成了了我们家重要的收入来源,这谣言一出来,我们现在的销售量大幅度下滑,对我一家人的生活影响颇大!”
老陈介绍,从紫菜的成本与利润上分析,若用塑料制作紫菜成本其实更高,“根本就没有作假的必要!怎么这种谣言也有人信呢?我们卖紫菜的很不容易啊!”
记者找到从事紫菜收购和批发多年的林先生,对于“塑料紫菜”这一谣言,他也表示很哭笑不得:“这么可笑的谣言都有人编!”
对于一些泡过水的紫菜被拉扯不断一情况,林先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紫菜的质地与口感,和品种、收成时间都有关系。”紫菜在一年之中,收采的时间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质地与口感,紫菜的生长期为每年的9-10月到次年的3-4月,通常半个月收割一次,第一次收割的紫菜口感较为鲜嫩,越往后口感越老,也越难嚼烂。
林先生解释,如果消费者购买的紫菜泡水后过韧撕不烂,有很大的可能是买到偏后收割的紫菜,甚至是最后采摘的“末水紫菜”,质地比较坚硬,难以嚼烂,并非所谓的“塑料紫菜”。
翔安大嶝养殖户曾女士也确认了这一说法,所谓的塑料紫菜根本是假的。“怎会是有人用塑料去假装紫菜?通常来说,头水紫菜是比较滑脆的,二水也差不多,细细脆脆的,从三水开始,紫菜就慢慢地变粗条,而且口感没那么甜了,自然就硬了一点。”
记者也咨询了厦门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并未发现所谓的塑料紫菜,权威平台也已经刊登辟谣资料了。导报记者查询看到,福建省官方部门指导的“福建省网络辟谣举报平台”,已经刊登了“塑料紫菜”的辟谣资料。
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上诉谣言视频中有明显的漏洞,那就是视频中有人说,扯不断的泡水紫菜有腥味,而正是紫菜才有腥味,而一般塑料哪来的腥味?而且,黑色塑料袋被一拉就会变长,塑料纸会变薄,根本不会像视频中那样可以收放。
林先生说:“紫菜本身就是海藻植物,要卖出去,得先经过清洗、甩干,放入模架在烤炉烘干的,干的就很脆,一撕就断,会吸水吸潮,存放时袋口没封好的话还会潮掉,泡水里就变得很柔软。”
据介绍,要辨别紫菜和塑料很容易,一是火烧法:用火点燃紫菜后,紫菜会燃烧并散发淡淡咸腥味与烧焦味,烧焦后的紫菜,轻轻一捻,会化作灰烬,而焚烧塑料气味则刺鼻难闻,且冷却后的残留物较为坚硬。二是泡水法,紫菜吸水性强,经水泡发后会膨胀,会变得柔软;而塑料并不吸水,泡水后体积不会有所改变。
人造鸡蛋:人造鸡蛋在技术理论上有几率存在,但这种鸡蛋造价高昂,真鸡蛋价格又便宜,根本就没有造假空间,所谓的鸡蛋有弹性,跟母鸡品种、喂养饲料和生长环境都有关系。
塑料大米:2016年,朋友圈广为流传的“把大把大把的塑料袋扔进机器里,居然生产出了白花花的大米?”的视频,后被证实“塑料大米”是一条移花接木的谣言,视频里机器中产出来的白花花的看起来像大米的小颗粒,根本就不是大米,而是塑料造粒,视频中显示的造“大米”的过程,其实就是塑料造粒的流水线年,“螃蟹有白胶”的谣言也一度疯传,其实,视频拍摄者,只是吃到了公蟹,这些所谓的白胶是体内的天然物质,根本不是所谓的认为添加进去的。
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关于食品安全的话题,往往能够迅速引发关注。一些网友没有经过多方调查询问,就发布一些很主观的说法和视频,这些资料无意间就会被迅速传播,这种看似真实的“亲身体验发布”,就会成为谣言来源。这不仅重伤相关行业,也搞得人心恐慌。“塑料紫菜”虽被多方辟谣,但谣言产生的恶劣影响,却难以磨灭,有群众就表示,虽然知道了“塑料紫菜”是谣言,但为了安全起见,短期内也会避免购买紫菜。一则谣言险些毁了一家公司的悲剧并不鲜见,面对“塑料紫菜”这一谣言,紫菜养殖户、批发商都表示苦不堪言。当下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各类信息,我们应当具有甄别的能力,不盲听盲从,不丧失独立思考,让谣言止于智者!相关的单位也别把这种看上去很可笑的谣言不当一回事,要第一时间主动出击。
更多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白)(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