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車廚余废物經過氧化發酵等生化處理,24小時就能變廢為寶,成為遠銷山東等地的有機肥料。日前,記者探訪了位於海澱區循環經濟產業園再次出产的动力發電廠的廚余废物處理項目,這座設計規模為日處理量400噸的廚余废物處理設施,每天可產生60噸至70噸有機肥料,資源化水平達到95%。
海澱區循環經濟產業園位于於大工村山腳下,遠遠看去,一大片白色修建非常夺目。走進園區,靜悄悄的,既沒聽到噪音,也沒聞到異味。
走進廚余废物處理項意图作業車間,映入眼帘的首要是數百袋堆成小山一樣的有機肥料,一位工作人員正開著小型叉車進行搬運。“這些肥料學名叫做土壤調理劑,填到土裡能进步土壤肥力,进步農作物的品質,像這樣的肥料每天大约能產生60噸到70噸。”廚余废物處理項目建設方北京公司項目運營办理部副部長岳建功說。
隻見專用的廚余废物收運車開到废物池邊,駕駛員按下操作按鈕,湯湯水水的廚余废物傾瀉而下。進入废物池,廚余废物就開始了“變身”的過程。預處理系統首要對一切廚余废物進行一次篩分,挑出其间有几率存在的雜質。岳建功說,之所以要進行一次篩分作業,是因為曾经我们废物分類意識不強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廚余废物裡混進大件雜物,乃至菜刀、菜板,這些硬物會對后端的生化處理設備形成損害,所以要先挑出來,“雖然現在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少了,但也要篩選一次,防止遺漏。”之后,經過預處理后的廚余废物進入生化處理系統,通過氧化發酵及后續的深加工系統,最終變成鋸末狀的土壤調理劑。而另一邊,經過預處理后所產生的滲瀝液進入油水分離系統,一邊過濾出油脂,另一邊濾出的水分經污水處理系統后成為中水。而整個生化處理過程中產生的雜質、沼渣可送去近邻的焚燒發電廠資源化處理。
岳建功告訴記者,整個大工村餐廚废物處理項意图無害化程度已達到100%,資源化水平達95%。其间廚余废物生產成的土壤調理劑不僅具有改进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還能够更好的下降重金屬污染、改进農產品品質等。现在,這些土壤調理劑已開始銷往全國,用於包含山東煙台蘋果的土壤改良、東北黑土地建設等。
據岳建功介紹,大工村的這處廚余废物處理項目,設計處理規模為400噸/日,接納了整個海澱區絕大部分廚余废物。對於新修訂的《北京市日子废物办理條例》,岳建功表明,本年5月1日新版條例正式實施后,廚余废物的分出量或许會有所添加,“我們的上限是每日可處理400噸,现在來看接納的問題不大,接下來我們也會對處理設備進行一些小的改造,能够適當添加日處理量。”岳建功說。
據北京市城管委設施處副處長蔡華帥介紹,到2020年3月底,北京全市現有日子废物處理設施共44座,總設計處理才能達到32711噸/日。其间焚燒設施11座,才能達到16650噸/日﹔生化設施23座,才能達到8130噸/日﹔填埋設施10座,才能達到7931噸/日。蔡華帥表明,2019年北京全市废物生產量為2.77萬噸每天,而现在北京全市的废物處理才能挨近3.3萬噸,因而,從现在產生量和處理才能來看,日子废物處理設施已做好迎候北京升級版废物分類“大考”准備。本報記者 王天淇